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2018年工作报告
  • 作者: 教务处
  • 审核:admin
  • 时间:2019-10-29
  • 点击:10554
  • 来源:教务处

2018-2019学年,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印发学术委员会章程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相关规定,对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建设、科研管理、师德学风建设等重要事项进行审议、评定和提出咨询意见。现将学校学术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报告如下。

一、学科建设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2017年10月24日发布的《国家电网公司职业院校专业专业目录》,学院在认真开展需求调研、资源状况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申报2018年度新招生专业两个,分别是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53010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术”(530105)专业,获教育部批准。2018年已开始招生。同时,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厂热工自动化两个专业2018年停招。学院“电源技术方向”、“电网技术方向”、“自动化技术方向”专业群建设特色更加彰显。

2018年,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院成为本批次安徽省7所试点院校之一。此项目的成功立项,为学院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注入了新鲜活力。

专业的新增与撤销,势必引发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后续将在学院人事工作整体安排的前提下,认真配合做好相应管理部门和业务分工的调整。

动力工程系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针对2017级学生,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教法改革。该专业班级的课程设置按照岗位群的职业发展、职业能力要求来开发和整合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体现企业岗位能力及岗位晋升、螺旋上升式的递进关系,从而构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标准导入、工学结合、岗位晋升”课程体系。重构后的课程以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完全一致。

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理念做到“二主四融合”即“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情境与工作场景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相融合、教师与师傅角色相融合、学生与员工角色相融合”。上课地点安排在火电仿真实训室。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进行,课程教学主要按照工作任务导入→知识学习→任务实施→拓展提高的模式进行。

该专业的课程改革的亮点在于:①形成了利用往届毕业生带在校生、班级尖子带普通学生的训练模式。②把“课堂引入企业”,把“教学放在现场”。通过“企业课堂”的学习与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熟悉行业企业标准和规范。使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由知识技能到岗位能力的跨越,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完整教育过程。③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与学生交流,学生普遍反映,对不易懂、难理解的内容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学习效果非常好。④课程考核标准与企业岗位考核标准一致,注重过程化考核,考核中增加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⑤开放实训室,学生利用课后及晚自习时间进行技能练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的空间与时间。

二、人才建设

学院现有专职培训师129人。其中,按学历分:博士1人,硕士学历或学位43人,大学本科78人,大学专科及以下7人。126人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等级,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48人,中级职称50人,初级职称23人。24名专职培训师具有技能等级资格,其中技师21人、高级工3人。平均年龄为42.85岁,其中29岁以下8人,占比6.2%;30-39岁50人,占比38.76%;40-49岁27人,占比20.93%;50-54岁31人,占比24.03%;55岁以上13人,占比10.08%。

三、科研管理

(一)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挥劳模品牌和专家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职能部门的沟通指导,强化与教研室建设工作的融合,带领职工围绕培训、经营、管理中的重点、难点为题开展科技创新,促进了全员创新共同进步。2018年劳模团队获得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三等奖1项。

(二)为鼓励教师申报专利,修订了《学院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奖励,包括专利、论文、软件著作权。学校教师积极申报专利,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电气安全科研团队”定位于建设一批具有创新人才集聚、产学研紧密结合、能够开展综合型科技攻关,利用科研成果提升自身水平,促进教学水平提升的科研团队,通过创新团队为学院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团队成立以来,获得了校级、省级多谢科技创新和教研成果,发表论文多篇,申报专利多项,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2016年以来连续三年获得学院优秀科研团队奖。

(四)科研成果丰硕。申报专利35项,授权15项。发表论文51篇,其中EI检索1篇,核心期刊7篇。其中核心期刊修定了《学院科技成果奖励办法》、下发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通知》。学校投入科技创新经费23.92万元。

四、师德师风

2018年,学校大力推进把师德评价工作,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绩效分配、岗位聘用和奖惩的重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违反国家法律和社会规范的师德禁行行为零容忍。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本着实事求是原则,一经查实,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对师德师风建设进行规划、咨询建议和总结,教育全校师生严谨治学,保持学术道德操守。完善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

学风建设依据学院《2017年学风建设重点工作计划》扎实开展。积极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大学生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将思政教育工作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和学生管理(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奖励与处分等)相关管理制度并落实执行。各教学部门重点是继续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有效的课堂管理,引导学风建设。教学管理部门主要按照立规矩(制度建立)、抓日常(听课、学生座谈、教学周报表)、促闭环(通报、分部门落实意见整改)的思路开展学风建设。第二学期,制定《2018年学风建设重点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重点是贯彻执行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开展学生读书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