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校企深度融合打造行业特色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 作者:[db:作者]
  • 审核:admin
  • 时间:2013-04-28
  • 点击:6558
  • 来源:综合管理部

刊登于中国教育报:《校企深度融合打造行业特色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3年4月26日04版),此文同时被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凤凰网转载。


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3-04/26/content_93545.htm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30601190932545&cata_id=jsdt


凤凰网:http://edu.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4/26/24703008_0.shtml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校企深度融合打造行业特色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安徽,中部能源大省,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长期以来,丰富的能源、雄厚的煤电工业基础和“皖电东送”战略有力助推了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安徽省仅有的一所电力类高等职业院校,经过近十年的艰辛探索和奋斗,学院已成为安徽省电力电气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安徽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年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行业举办的高职学院必须面向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与行业、企业实现共生共荣的良性发展,这是学院近10年发展之路的启示。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中,学院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以三个特色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取得累累硕果:近年来,学院荣获安徽省教育部门就业标兵单位、国家电网公司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拥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电网公司“专业领军人才”1人;国家精品课程3门;中央财政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专业5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各1项。


根植江淮依托行业 先进理念提升校企合作内涵


“办学不能跟风、认准了就坚持做下去。”这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学院院长陈祥明教授2004年在安徽职教论坛上的发言,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学院成立之初,就明确了“根植江淮,依托行业,开展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企业培训,不求大、但求优,不求全、但求精,优中见强,精中见强”的办学思路。2006年,随着校训、校徽、校歌、校旗和校园文化理念发布,学院以文化为引领,不断丰富“以人为本、特色兴校、厚德重技、知行合一”办学理念的内涵,秉承“求真、崇善、守诚、躬行”的校训,坚持“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电力电气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服务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电力行业企业、支撑新能源产业,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走内涵发展的强校之路。


“十二五”以来,随着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的区位优势、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两淮亿吨级大型煤电基地投产以及世界最大输电容量之一的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通道成功跨越长江,安徽中部崛起发展规划的新形势给学院人才培养带来新要求,作为能源类专业设置较为齐全的高等职业院校,成长于斯,服务于斯,建设美好安徽责无旁贷。在安徽省教育部门和安徽省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学院努力探索和实践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力争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继续教育、职工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于2003年9月成立了学院董事会,由安徽省电力公司主要领导担任董事长,学院为副董事长单位,在骨干院校创建过程中,各专业系相继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建立起学院董事会和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的二层机构,实施专业人才共育、资源多元投入、成果共享共赢、合作工作常态四个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四个校企合作机制相互联系,协调共进,进一步完善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各项制度,确保了学院校企合作项目运行畅通高效。在长期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基础上,学院按照企业经营不同类型和学院校企合作建设项目需要,建立以发电企业为主的“安徽电力人才共育合作联盟”,支撑校企人才共育机制;以电网企业为主的“安徽电力教育培训合作集团”,实现资源多元投入和有效利用;以新能源企业为主的“安徽新能源技术合作中心”,推动校企合作成果共享机制的实现。


学院充分发挥电力行业企业办学优势,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通过校企融合,建设“双师”教学团队和培养教学名师;通过校企融合,打造支撑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通过校企融合,形成保障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通过校企融合,培养企业欢迎的“适用、能用、好用”的高技能人才。


校企融合做优做精 创新模式打造高职教育精品


2013年1月17日下午,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徽省电力科学研究院、皖能发电集团、安徽热电集团等电力行业企业专家,再一次来到学院,就“专业课程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项目与学院教务处、各专业系部进行会审,4月,该项目的对接标准说明、成型标准手册(学生、教师用书)将正式出版。类似这样校企双方高层次的研讨,每年都会通过不同的课题开展。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7年的质量工程建设、3年的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学院着力探索校企深度融合,努力破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就业顶岗实习等方面的困惑与难题。


专业建设做加减,紧跟行业求特色。本着“办学规模适度,专业结构合理”的建设思路,学院每年都会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会同企业对专业设置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对不适应社会与行业发展需求和相对优势不明显的专业及时停止招生,同时紧跟电力行业发展和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新增相应专业。2003年以来,学院停招“空调与制冷”“城市热能应用技术”等5个专业,新增“核电厂动力装置”专业、“电力客户服务与管理”专业和“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同时做精做强“发电厂与电力系统”、“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电气自动化技术”3个国家特色专业,做特做优“供用电技术”、“高压输配电线路安装、运行与维护”、“火电厂集控运行”等电力行业特有专业。学院17个专业中,国家重点建设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


三化工程强教学,行业标准建课程。学院依托行业,根据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以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为试点,全面推进《专业标准》、《核心课程标准》、《专业实训室标准》、《专业实习实训标准》和《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标准》的编写,以实现教学建设标准化,教学管理规范化,教学运行精益化的专业建设目标,使专业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全面对接,专业课程标准、企业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全面统一。学院不断完善《教学运行监控和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全覆盖的制度体系,简易教学规范运行的工作流程,建造教学精益管理的工作细则,加大校企合作机制的内涵建设,确保专业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学院按照明确定位、校企共建、重点扶植、资源共享的精品课程建设原则,规划建设国家、省级、院级三级精品课程,制定精品课程建设制度保障体系。迄今已建设各级精品课程35门。其中《流体力学泵及风机》、《变电运行仿真实训》、《电工基本技能实训》3门课程是国家精品课程;《锅炉设备及运行》等13门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等23门课程是院级精品课程。


上进工程育师资,名师效应塑品牌。学院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办学优势,形成专业教师到企业相关岗位挂职锻炼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到校挂职任教的“双挂”机制。通过学院教师进企业锻炼,企业技术骨干进学院教学,行业技术标准进专业课程的“三进”途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专业课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比例达91.6%。聘请了14名工程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授,138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兼任教师,还特聘了25名安徽省电网系统首席技师担任技能实训指导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制定《教师“上进工程”管理规定》。“上”是指教师上高校深造,鼓励专任教师继续提升学历、学位和职称层次,提高专业素质;“进”是指教师进企业锻炼,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使每位专业课专任教师都能进企业实习,增加企业工作经历。3年建设期,在重点专业领域培养出5位教授。学院积极实施“名师工程”,通过他们引领专业和课程建设,引领全体教师成长成才,示范科研教研,推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服务。学院现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电网公司“十大专业领军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坛新秀3人,省级专业带头人6人。


3个融合建实训,能源环保成示范。学院以“教、学、做融合进行、专业性和职业性融合培养、探究性与生产性融合实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思路,通过学院自筹、政府财政支持、主管单位投入、企业援助等多种渠道,建成了6个教学系部实训中心、15个专业实训基地和74个课程实训室,辅之以校外32个专业实训基地和124个顶岗实习基地,基本形成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支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训基地群。其中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能源与环保)实训基地是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建设项目,电气安全实训中心、综合布线与安防监控技术实训中心和火电机组运行仿真示范实习实训中心是安徽省示范实训中心。作为安徽唯一的电力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主动适应安徽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建成一座10kW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性发电站,成为新能源发电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基地与太阳能发电站运行维护的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也成为校企合作研发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平台。


工学结合求创新,订单培养出成果。学院以3个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为改革重点,在2011年开始实施自主招生,通过“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实施“工学结合,能力递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深化与合肥供电公司、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设计注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按学习模块分学期,按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分段组织教学。学院致力创新“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企业共同依据招生生源分析,按照企业专门人才需求,制定符合订单条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满足企业特殊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实施校企共同培养,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实现专业培养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学院先后组建“涂山热电班”、“嘉兴恒光电力建设班”、“核电班”、“巢湖阳光公司班”等等。


立足行业发挥优势 支撑产业提升社会服务价值


2013年3月,一封来自中煤三建集团三十六处的感谢信送达学院领导手中。信中详述该企业高压电气设备故障导致停产,多方求救无果,已造成七八十万元的经济损失的情况下,该企业一名学院毕业生想到了母校李淼老师,立即致电求援,他们按照李老师的指导,紧急修复,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全矿恢复了正常生产。信中,该企业对学院老师精湛的专业技术表达由衷敬佩,三言两语就替企业解决了疑难杂症,同时也对学院老师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表示感谢。


多年来,学院坚持以“服务社会发展、服务企业进步、服务员工成长”为宗旨,以教育培训、科技服务和继续教育为突破口,深入挖掘电力行业专业特色,在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努力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近3年,学院面向基层供电企业、发电企业和大型企业自备电厂开展员工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年培训规模达13000人次;利用专业优势和资质条件,积极开展社会进网电工取证的上岗培训,年培训规模达10000人次;利用职业技能鉴定资质,开展电力行业25个工种和电网企业38个职种的岗位技能鉴定工作,年鉴定人数达3500人次。获国家专利3项、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国家电网公司和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奖7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管理创新奖2项。


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培训需求,学院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体系,设有培训教学管理部门、技能培训管理部门、干部培训管理部门、行业工种技能鉴定管理部门和行业电工培训管理部门。制定了《质量标准·培训指南》、制定了《培训项目质量管理手册》等系列文件,严格按照培训项目实施的“四个环节”(需求分析、项目策划、组织实施、效果评估)进行规范管理。


2009年,学院与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签订协议,承担赤道几内亚国家输变电工程17位学员为期15个月的技能培训任务,国际交流项目开发实现零的突破。2013年,学院与皖能发电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承担印度某电厂员工的技能培训。2011年学院为西藏电力公司青藏直流输电线路运检人员开展技能培训,通过3个月技能培训,学员的岗位技能得到明显提高,获得西藏电力公司领导的高度称赞。


学院在安徽省高职院校中率先设置“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等电网类、“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电源类专业的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可满足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热电企业以及大中型工矿企业的运行维护、设备安装、调试与检修等专业岗位的任职需求。近年来,学院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一直超过95%,专业对口率超过90%。2012年学院与企业合作就业,共有255个企业来学院招聘,安徽省内就业人数占77%,71%分布在相关电力运行检修岗位,其中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连续3年来校共招聘学生109人。


学院联手华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发挥教学资源优势,发展以成人学历教育为主体的继续教育。利用行业办学特点与校企合作组织企业的优质资源,开展科技服务和项目开发,从而使得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校企合作文化引领 彰显行业背景高职院校特色


2013年3月的一个周二下午,学院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不时传来热烈的掌声,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国家电网公司特等劳模合肥供电公司的邓玲作客学院“企业文化大讲堂”,讲述自己和同事的故事,诠释企业“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如何在增强硬实力的同时培育软实力,将软实力与硬实力有机结合,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近几年,学院作了多方面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鲜明特色,主要是:积极引进优秀企业文化,深入研究优秀企业文化,着力传播弘扬优秀企业文化;优秀电力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实训,让教师认同、理解并自觉推行,使学生认知、认同并努力践行,以引领和促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积极培育先进校园文化,“以文化人”培育培养企业所需要、所欢迎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而形成学院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软实力。


作为电力类院校,让学生了解、认知和认同优秀电力企业文化,可以使他们毕业后就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电力行业企业的需要,消除与电力企业的文化隔膜,缩小与电力企业的心理距离。譬如,将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的“四特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作为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来培养,将“电力客户服务五项修炼”、“邓玲工作法”写进供用电专业和电力营销专业的教材。在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时,注重引进和吸收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一并引进和吸收企业优秀管理文化、安全文化、制度文化等。


学院组织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优秀企业文化传播工程。编制《优秀企业文化案例读本》、开展“企业文化大讲堂”、建设校园企业文化墙,将优秀企业文化以可读、可见、可听、能行的方式在高职院校中进行传播宣贯。开展大学生“善小行动”。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地方供电公司结对,学习并践行多积小善、以成大德的优良传统。开展企业文化初体验活动,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寒暑期社会实践等联系相关企业,走出去,进行职业岗位初体验、与劳模同行等活动,在实践中亲身感受优秀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导向、约束、凝聚和激励功能,以及品牌价值带来的个人自豪感和社会影响力。


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专业社团活动、组织参加技能竞赛,以赛促学屡结硕果。2011年7月,学院在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高职组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项目二等奖,安徽省教育部门负责人专门发来贺信,表扬学院学生苦练技能、顽强拼搏,在全国大赛中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出色的技能水平。近年来,学院获得2012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安徽赛区一等奖;获得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安徽赛区二等奖;电工技能社团在安徽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多次荣获奖项。“以赛促学”使高职学生增加了自信,技能可以圆梦,可以创造美好生活。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用真情关爱毕业生体面就业。学院精心挑选专业对口、信誉好、待遇优的用人单位,长期深度合作。一方面通过实行订单培养,试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试岗就业,搭建就业平台,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专门组织企业代表来校,精心组织大型招聘会。学院建立困难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数据库,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帮扶,通过优先就业推荐、分类指导帮助等方式,把关爱送到每一个困难毕业生身边,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学院就业工作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不仅让学生在学院学习生活期间感受温暖,而且在学生毕业后仍然关怀不减,跟踪就业服务,用铜陵上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人资部部长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你们对待毕业生,真正做到了不仅扶上马,还会送一程。”近3年学院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2008年至2010年连续被评为“安徽省教育厅就业先进集体”,2011年获得“安徽省教育厅就业标兵单位”称号。


这是一个创新开拓的时代。这是我国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的时代,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时代。


“十二五”期间,安徽既要以煤炭为依托,建设中国大型火电基地和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又要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项目建设,突破单一的产业结构,寻求能源资源大省的理性转身。安徽省乃至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电力产业的大发展,需要越来越多高素质的电力电气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电力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学院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正所谓,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安徽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抓住区域经济和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探索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路,这是历史所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学院人将继续凝心聚力、科学谋划、开拓创新,力争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继续教育、职工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再创佳绩,绘就行业特色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宏伟蓝图!(郝红梅 王祥薇 张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