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方案
日期:2015-09-27  发布人:admin5  浏览量:127

皖电院教〔2015〕84号

为了贯彻《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意见》(皖教职成[2015]10号)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深化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秉承“求真、崇善、守诚、躬行”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特色兴校、厚德重技、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面向电力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电力电气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的全面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融入整个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面向电力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紧紧围绕电力、机电、电子信息、管理等专业门类设置与调整专业结构,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坚持系统培养体系建设,以实施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稳步开展成人函授教育,积极拓展职工继续教育。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眼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校企共同培育人才。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教学做合一,促进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二、重点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坚持德育为先。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确保教学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和考核的“五落实”。建设完善德育实践基地,开拓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开展体验教育、生活教育和养成教育,构建学院、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推动活动育人,实践育人。

2、强化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开齐公共基础课,开发素质选修课,开好创新教育课,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职业生涯和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将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融入教材,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将徽文化教育融入课程。

4、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以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为引领,对学校文化进行系统设计,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通过学院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宣贯育人定位;通过校训、校徽、校旗、校歌传播校园文化;通过校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培养未来职业人;通过徽文化进课堂培养文化素养;通过学生素质认证体系实施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养成;通过开展“秋季运动会”,“社团成果展示月”,“新年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促进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

5、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邀请企业劳模开展专题报告,聘请企业技术能手举办专题讲座,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通过特邀优秀毕业生来校交流,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增强本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奉献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

(二)加强专业建设,增强服务发展能力

6、调整专业结构。坚持电力行业办学特点,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发展,执行国家电网公司规定、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围绕电力行业和社会企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和功能分布,制定“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以发电、输配电、用电为主线,建设具有学院特色的专业群。以服务电力行业及社会企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的发展需要。

7、建设专业特色。围绕智能电网建设和清洁能源建设的发展需要,深化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突出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点。省级特色专业要顺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示范引领其他专业建设,全面提升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三)推进衔接融通,提升系统化培养水平

8、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在中高职各自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培养体系。加强与安徽能源技术学校的中高职衔接合作试点工作,科学设计“发电厂与电力系统”等专业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完成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

9、推进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注重中高职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强化能力培养实践性教学课程建设,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

10、拓宽人才终生学习通道。拓展员工技能培训项目开发,实现电网与电厂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教学、技能竞赛组织、职业技能资格取证鉴定等教学任务,服务企业员工技能进步教学。加大成人函授教育改革力度,建设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平台,改革成人教育管理模式,改进函授教育教学方式,确保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员工专业学历提升要求。

(四)创新培养模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

11、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调整“安徽新能源技术合作中心”“安徽电力教育培训合作集团”、“安徽电力人才共育合作联盟”等三个校企合作组织,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发挥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中心、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1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继续在各专业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毕业制度,完善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推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不断丰富人才培养模式。

1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国家发布的高职专业目录、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置规范等,结合学院自身实际,推广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成果,结合专业面向的企业岗位标准,不断完善各专业的《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标准》,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和实时性教学计划。

14、加强实践性教学。加强公共基础可和专业课实践性教学,专业课实践性教学课时确保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逐步实现占课程教学课时的50%。保证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20周,实习实训环节实现校企双方合作考评。实施“年度学生技能运动会”,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省级、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将技能大赛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

(五)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专业教学紧贴生产实际

15、改革课程体系。坚持与企业联动开发课程机制,以及时反映企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专业课程和教材能与技术进步和装备保持同步更新。完善“公共课程+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性技能实训”的课程结构,实施“能力提升、项目模块”的课程体系设计,合理设计学年学分制的课程体系,推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程教材内容改革。推进课程考核实施过程评价和综合考核,以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满足职业教学需要。

16、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完善教材编写出版校企合作制度,紧跟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教材选用坚持必须优先使用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中教材、必须使用高职高专教材、必须使用近三年出版(再版)教材的“三必须”选用原则。教材编写坚持属校企合作编写、有本校教师参与、经专家审核论证的“三要素”审定原则,确保教材使用的规范性管理。充实完善“课程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等平台的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师生共享,校校共享,校企共享。

17、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引导教师更新职业教育理念,以职业素养、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为要素,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综合设计课程教学教案。推进项目引领、任务导向、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实训室、实训基地、仿真基地实施一体化教学,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学方向。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现场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丰富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六)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

18、抓实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教学文件,适应生源、学制和培养模式的新特点,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坚持教学双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完善《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调整企业专家委员,完善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指导工作机制。规范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落实学院教学周巡课和听课制度。发挥教学监控系统的适时监控作用,实现教务管理、学生综合管理、实训室管理、顶岗实习教学等管理平台高效运作。合理安排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

19、完善质量评价制度。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全面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坚持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按照学年实施《学院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制度,按照年度实施《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建设与完善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




(七)完善基础条件,保障教学改革有效运行

20、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坚持制订教师年度培养规划,通过派送教师参加国培项目、省培项目、企业实习锻炼、职业资格取证培训,使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在90%以上。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纳入员工年度绩效考核重要指标范畴。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引进和聘用企业专兼职教师。开展“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评选,加大对“专家工作室”的建设力度。

21、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的实习实训装备体系,建设一批校企共享的教学与培训合一实训基地。完善“实训室管理平台”,提升校内79个实训基地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完善“顶岗实习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使得在企业实习学生可控、能控、好控。校内实训室建设重点推进仿真实训系统建设与完善,校外35个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有效运作。

22、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校园网建设。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文件精神,贯彻落实 “安徽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学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实现“环境、管理、教学、生活”的智慧化数字校园网建设。使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全面融合,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和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得教师和学生100%拥有网络实名学习空间。

24、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强化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加大校企合作研究项目实施。按年度针对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一批专项课题,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教学研究,将教师科研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重要指标范畴。通过校企合作组织年会,积极组织会员企业单位教科研人员参与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通过年度教师基本能力大赛,选拔教师参加全国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提升教师技能水平;通过实施校企合作专利申报与技术革新,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应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方案的实施。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对方案实施的策划与审定。科信处负责方案执行过程的指导与咨询。教务处负责对方案的组织与落实。督导室负责对方案实施的检查与问效。监察室负责方案实施过程的监控与督查。人事处负责方案建设中的项目考核与奖惩。从而确保方案的有效落实。

(二)落实工作责任。学院将依据本实施方案,将重点建设任务分解到各承担部门,组织部参照各承担部门年度工作总结,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年度重要考核指标。财务部实施年度经费预决算制,合理安排项目经费,为项目建设提供经费保障。教务处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确保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制度、设备条件等方面适应职业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三)加强督导检查。建立推进情况督促检查机制,建立健全督查调研、情况通报、跟踪问效等机制,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督导室负责对实施方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对典型做法和有效经验及时总结,积极推广,对执行方案不力,存在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