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短板,方得始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学习心得
日期:2022-09-29  发布人:教学督导室  浏览量:3581

党的二十大开幕前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在万众瞩目之下出版发行,这不仅是我们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文献,也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新境界、实现新飞跃的权威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世界的最新贡献。
著作站位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虽然大部分文章都在一定场合系统性地学习过,但是综合看来,时有常读常新之感。尤其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部分,虽然在书中所占篇幅不多,也仅仅是习总书记某些重要讲话的吉光片羽,但是结合近些年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方针看来,尤为惊心动魄,发人深省。我党之所以能够从弱变强,经历一次次浴火重生,根本原因在于我党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忠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建国之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党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励精图治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尤以“共享”引发了全社会的共鸣。因为这不仅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正如管理学中著名的木桶理论所说的,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同理,决定一个社会富裕程度的,不是那些身家过千万过亿的超级富豪,而是收入最低的群体,他们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才是衡量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黄金标准。正因如此,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永远将目光放在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的普通群众身上,心系他们的冷暖温饱。自十八大之后开展的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计划等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将民之所忧、民之所盼放在心上,才能全国上下同欲,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我党也才能不断壮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治理国家如此,管理一个学校、一家公司,乃至一个班级,也同样如此:任何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成果不是由组织中最高效、最杰出群体决定的,而取决于其中最懒散、最落后的那一部分。因此,任何组织如果想提升自己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就必须意识到“短板” 的存在,并且尽力补足,而不能一味地只想着如何加高“长板”。对于学校也是如此,要提升办学质量,就必须把眼光放在那些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弱的学生身上;要提升学校总体实力,就必须强调基础的日常事务,必须保证在教学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没有“短板”,而不是只盯着能“加分”的项目和工作。作为教师,也应该更多地把目光放在那些普通甚至是后进的学生身上,而不是只关注那些能够参加竞赛、能够带来荣誉的“明星学生”。毕竟,对于我们这样的高职院校而言,能够脱颖而出的学生凤毛麟角,如果给予他们太多的关注和机遇,就必然挤压其他学生的存在感和机会,也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党的初心是为人民服务,随着共享社会的建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必将取得成功。教育的初心应该是为学生服务,培养对社会对国家的有用人才,只有更多地了解、补齐教学和管理中的“短板”,学校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教育的目标。

收藏本页